从孙悟空到斗战胜佛,便是《西游记》的中心思想。《西游记》是孙悟空的人性炼狱,是斗战胜佛的蜕变历程。
菩提老祖之前的孙悟空,是个虚心求教的黄口小儿,菩提老祖之后的孙悟空,是个不谙世事的轻狂少年。
自以为一身本领的孙悟空,好朋友,重义气,每天都是吃喝玩乐,无忧无虑。
上幽冥敢打判官,下东海不怕龙王,敢上九天揽月,不惧五洋捉鳖。像极了每个人的年少轻狂。这是青春的骄傲,不惧威胁,无惧挑战。
去天庭做弼马温,算是不谙世事的孙悟空被成年世界的第一次欺骗,信任被辜负是对青春的侮辱,于是心比天高的少年做了齐天大圣,就像一场荒唐的倔强和倔强的荒唐。
看管蟠桃园,是成人世界对孙悟空的第二次欺骗,七仙女的打击触动了孙悟空的神经,孙悟空闹了蟠桃会,然后逃之夭夭。
闯祸挨罚必不可少,孙悟空用倔强向成年人挑战,初生牛犊的气势锐不可当,满天神仙纷纷避让。孙悟空觉得自己可以打破这亿万年来的规则,于是他向秩序出手,就在这时如来佛祖出现了,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最高秩序出现了,孙悟空一败涂地。
牺牲500年的自由,并没有使孙悟空痛定思痛,他不明白他遇见的唐僧并不是一个和尚,而是秩序的代言人,他以为自己自由了,却不知道他的自由不在他的手中。紧箍咒让他痛不欲生,疼痛的记忆刻进了他的头盖骨里。他害怕了。
取经是一份职业,孙悟空认真起来,奋斗起来,来讨好唐僧。
孙悟空全力以赴,不惧生死,然而时间不长,孙悟空发现领导唐僧对自己并不满意,动不动就给脸色,动不动就训斥,但是唐僧对没怎么干活的猪八戒却很好。孙悟空想不通!
越努力,越困惑,越迷茫。孙悟空除了努力,他毫无办法。直到妖怪打的多了,他依稀发现了一些妖魔鬼怪的秘密。
那些阻碍取经的妖怪结局是不一样的,和孙悟空打平手的黑熊精被观音菩萨收了去,吃了不少童男童女的金银角大王在东窗事发后照样回到天庭当神仙,而毫无能力和背景的白骨精就没那么幸运了,落得个魂飞魄散。
孙悟空灵光一闪,什么取经大业,普度众生,狗屁!他终于明白当年大闹天宫闹的为何那么轻松,取经路上对付妖怪却又如此困难!
对付妖怪,洞府是妖怪自己的,肯定全力以赴。对付神仙,天庭是玉皇大帝的,谁会肝脑涂地?打赢了孙悟空被人嫉妒,打输了,被人笑话,说不定仕途还会一落千丈。
一尊尊神仙,都是人成的精,谁会傻到去做出头鸟?再说天庭即使塌了,砸的又不是一个人,再不济还有如来佛祖。所以自己大闹天宫的时候没人出力,即使到了天庭的生死存亡之时,依然没有同仇敌忾。孙悟空恍然大悟,原来,明哲保身才是每个神仙的法宝。
孙悟空不傻,他想到了取经的事。取经的事是四个人的事,自己表现太突出,作为领导的唐僧不会高兴,世人都会觉得自己抢了唐僧领导的风头,这样的人谁会喜欢?
再说,取经大业还是满天神佛的攀比大业。今天你放个坐骑,明天我丢个仆人的,一个个把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搞的晕头转向,仿佛在跟人说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不就这样,当初我要是······”。
想到这,孙悟空给了自己一耳光,孙悟空觉得以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,被满天神佛为难着、膈应着,还笑话着,孙悟空觉得自己原来就是个傻X,于是孙悟空变得越来越聪明,打不过的妖怪也就越来越多,满天神佛对他的抬举也越来越多。孙悟空落了清闲,满天神佛落了面子,大家何乐而不为?
直到后来,孙悟空变成了斗战神佛,满天神佛都说他修成了正果,替斗战胜佛开心,斗战胜佛也替自己开心。
从那以后,斗战胜佛每天很忙,忙着交际和应酬,忙着像佛一样的活着。他有很多的朋友,他有很多的孤独。
夜深人静的时候,斗战胜佛偶尔会梦见一只猴子,像极了孙悟空,可他怎么也抓不到他!
《西游记》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什么 扩展
中心思想感情: 小说通过唐僧取经的故事,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。表现了他蔑视权威,不畏强权,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,这个形象鲜明地反映了人们战胜邪恶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。 主要内容: 这部小说以“唐僧取经”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,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,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,遇见了唐僧、猪八戒和沙僧三人,西行取经。 一路降妖伏魔,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,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,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。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。
《西游记》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什么 扩展
《西游记》的中心思想就是想借助唐僧取经的故事说明修行成佛的道路、修道做功夫的道理。
1、从人物塑造来看,作者余承恩在《西游记》中塑造了唐僧这个中心人物,就是代表修行道路上的主人公本人。塑造孙悟空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表达修行道路上的人的觉悟和悟性。而塑造猪八戒则很显然是在表达人性中食色方面的欲望和修行障碍。
2、从《西游记》的故事情节来看,唐僧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就是说明修行成佛的道路上需要克服那么多的障碍和磨难,才能达到智慧和福德的圆满,成就佛的果位。
3、从《西游记》中的词句来看,都是学佛修道有关的内容。比如第八回的偈子写道:“谁听得绝想崖前,无阴树下,杜宇一声春晓,那时节,识破源头,便见龙华三宝”。这里的阴就是佛学的“五阴”,佛学讲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身心皆空。这时候一声春晓,春天的境界生机勃勃地回转过来。那时候才能识得源头,才能明心见性。
如此看来,《西游记》的中心思想就是表达学佛修道的道理。